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文字新闻
探路、引领、突围全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发布时间:2019-10-14    来源: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畔,有一个金色的建筑,被称为“生命立方”。十二年前,这里成为园区最早的生物医药孵化载体,孕育着生命的希望和创新的基因。十二年后,这片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已聚集40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近10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

  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挂牌仪式上,蒋燕敏代表赛诺菲生物医学有限公司领到了苏州自贸片区的“001”号营业执照,这是世界500强、全球领先的医药健康企业法国赛诺菲集团首次将发展触角落在苏州,她笑称这就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此次赛诺菲在园区布局的是继法国、德国和美国之后的全球第四大研发中心。谈到为何选择园区时,蒋燕敏说:“这里既有非常完善的政策体系,也有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

  对于园区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探路“尖兵”,加入自贸区的“朋友圈”,意味着再次承担起国家战略使命赋予的新任务,而过去25年的发展也为园区迈向更高水平开放和更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充足的底气。

  今年8月2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标志着园区正式进入自贸区时代。苏州自贸片区面积60.15平方公里,占到整个江苏自贸区的一半,全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目标,努力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

  如今,在刚刚迎来“满月”的苏州自贸片区,许多企业已经真切享受到了制度红利,区域的营商环境也得到持续优化,一幅投资更自由、金融更开放、贸易更便利、物流更快捷、创新更活跃、人才更充沛、办事更高效、空间更广阔的美好蓝图正徐徐展开。

  九项政策落地

  企业发展享受实实在在红利

  “这项新政的推出对企业而言是极大的利好消息,否则我们的光伏发电项目要一年之后才能投入运行。”日前,苏州自贸片区“光伏项目容缺审批改革”落地,博世成为园区首家享受该政策红利的企业,企业设施部总监詹圣红大力“点赞”。

  园区容缺审批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备案展开试点,企业办理备案需提交信用报告,对信誉良好的企业,可凭信用承诺替代光伏备案所需的房产证,企业取得备案证后限期补齐材料即可。“以此次博世第二工厂停车楼项目为例,该项目如果在完工后办理房产证,再申请光伏发电备案,起码要多花一年时间。有了容缺审批,可以一次性完成所有规划设计,提前进行电网接入,给企业省下的不仅是时间,更是真金白银。”园区经发委转型促进处处长张敏高说。

  制度的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建设与生俱来的使命,更是企业真切感受到自贸区红利的重要触角。苏州自贸片区挂牌以来,一个月内就已推出了9项创新举措,从企业需求出发,涵盖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企业加快发展、宜居宜业人才环境和全链条式企业服务等方面。

  纵观这九项政策,灵活、高效无疑是关键词。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尤其是医疗器械企业创新发展,实行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目前已累计完成10余批研发用未注册医疗器械进口的申请。实行市场准入本级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的问题,目前已经发布第一批32项“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清单。

  惠企利企政策的出台关乎苏州自贸片区建设的顶层设计,但绝不是“拍脑袋”凭空想出来的。探索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既要借鉴其他自贸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又要立足园区以及苏州的发展实际。紧盯企业的需求,瞄准发展的瓶颈,目前已经推出的这些新政十分“接地气”。“我们经过摸排发现,自2017年9月园区承接光伏备案事项以来,共办理项目备案106件,因新建项目无房产证无法办理项目备案30余件,约占已备案规模的30%左右。”

  金融创新赋能

  “金色经济”点亮高水平开放路

  自贸区是金融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金融创新比拼的大舞台。

  作为一个产业基础雄厚的开放型经济的高地,园区把以环金鸡湖10平方公里分布的近千家金融机构作为创新突破口,以“金色经济”点亮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之路。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的“新身份”,让园区在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上有了发展新使命。

  结合产业特点和金融发展特色,苏州自贸片区正围绕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从推进金融领域开放、拓展金融跨境服务功能、提高企业跨境投融资和贸易便利化程度、强化金融服务创新型经济能力等4个方面积极谋划金融开放创新举措。

  事实上,一个多月来,苏州自贸片区已经在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和功能创新等方面迸发出令人吃惊的发展激情。就在江苏自贸区公布当天,位于园区的中国银行苏州分行就为苏州自贸区某客户办理了进口开证、单一窗口保函、出口交单、国际汇款、跨境人民币汇款、结售汇、贸易融资等业务,实现了苏州自贸片区多项业务首发。相隔一天,工、农、建、交等银行也分别拿出了支持自贸区建设的金融服务方案,全力支持自贸区打造成为连接境内外客户、资金、产品、市场和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日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苏州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7家银行机构自贸片区支行,以及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太平洋寿险等3家保险机构自贸片区支公司集中揭牌,加上前期已经完成揭牌的中国银行、农业银行自贸片区支行,已有12家银行、保险机构成立了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专营机构。

  有了金融的支撑,创新成了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建立“关助融”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完善进出口企业诚信体系,助力进出口企业提高信贷额度、降低融资成本,这是苏州自贸片区首批改革创新举措之一。目前,24家银行共同参与“关助融”项目,将企业从海关获取的相关信用信息与苏州市企业征信数据有效融合,构建更全更广的企业融资分析数据池,进一步降低贷款或担保分析成本,提升企业在银行机构的信用贷款或保函额度,首批参与试点的6家企业已获得授信额度近5500万元。

  人才服务升级

  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一个阳光明媚的工作日上午,Wagner Tobias来到园区高层次和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办理新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递交了各项材料之后,一杯咖啡的时间,证件新鲜出炉。“得益于自贸区成立优势,园区对于外国人的证件办理流程也有了新变化。去年我申请工作证用了15个工作日,今天我在递交材料后,短短时间内就现场拿到了证件,非常高效。”

  开放是园区发展的底色,人才则是园区创新的源泉。伴随着苏州自贸片区建设征程的起步,园区的人才服务体系也不断升级,让高端人才在这里感受到最高效率、最优环节、最优温度的服务,为自贸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这一理念在园区“人才服务一网通办”平台上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该平台通过集成人才工作、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材料,将涉及人才的政策、服务、评审、信息等“一网打尽”,实现人才创新创业各类事项“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目前,已有人才引进落户、人事档案托管,毕业生就业协议鉴证等人才公共服务,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等外籍人才服务,博士后工作站等青年人才服务,海鸥计划申报、留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等海外人才服务等模块上线,人才只需登录园区“一网通办”http://one.sipac.gov.cn/或进入微信“一网通办”小程序,进入相应的选项,就可以查看事项详情、了解办事流程、进行在线办理等操作。

  创新资源引进来,也留得住,靠的是优质的营商环境。据初步统计,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挂牌至今,累计新增注册企业541家,日均企业注册数量同比上升34%,其中科技研发项目、商业服务项目、高端制造项目占比超过75%。

  当前,苏州自贸片区实施方案正在加紧编制中,园区充分发挥和集中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和智慧,研究提出各领域具体的改革创新内容和举措。苏州自贸片区筹备组、七个专项课题组、相关部委办局等加班加点,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深化研究推进自贸区工作,以一腔热血、一副铁肩夯实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基础。

  在全面又细致的统筹谋划下,未来的苏州自贸片区将突出中新合作、开放创新和产业转型三大特色,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率先建成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上一条:吴庆文会见西卡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一行
下一条:对标找差抓落实 制度创新与产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 沪ICP备2023002757号